基礎研究類 |
序號 |
項目名稱 |
主要科學發現點 |
建議等級 |
主要完成單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高性能陶瓷材料燒結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 |
1.揭示了原子擴散加快是大電流加熱燒結快速高效的機理,發現大電流快速加熱會出現溫度場不均勻,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方法; 2.提出基于類塑性變形為控制機制的燒結新原理,解決了同時獲得高密實度和控制晶粒不長大的難題,發展了基于新機制的燒結技術,制備的材料性能大幅提高; 3.發展基于界面作用、結構控制、功能調控的燒結助劑統一設計方法,實現了對陶瓷材料燒結過程、顯微結構和材料性能的協同優化。 |
一等獎 |
武漢理工大學 |
傅正義、 張 帆、 季 偉、 王 堃、 王為民、 王玉成、 張金詠 |
2 |
無鉛鐵電壓電陶瓷的多層次結構與性能調控 |
1.建立了多尺度下調控無鉛鐵電壓電陶瓷中特征功能單元的新方法。揭示了多層次結構對無鉛陶瓷鐵電壓電性能的影響規律; 2.發現并提出了在無鉛鈣鈦礦結構中利用缺陷調控壓電性能的原理和方法; 3.提出了通過構建彌散型相變提高溫度穩定性的學術思想。提出了基于電場調控鐵電-鐵電相變的彌散程度提高無鉛壓電陶瓷溫度穩定性的新思路,實現了無鉛陶瓷壓電性能及其溫度穩定性的協同調控,突破了無鉛壓電材料難以兼具優異壓電性能與良好溫度穩定性的難題。 |
一等獎 |
清華大學 |
李敬鋒、 王 軻、 姚方周、 趙 磊、 張茂華 |
3 |
長波紅外玻璃的組分設計和可控晶化方法 |
1.發現拉曼指紋譜精細變化可推演長波紅外玻璃的結構演化,建立了一套解析長波紅外玻璃結構的拉曼光譜分析方法; 2.發現提升長波紅外玻璃光、電等功能的結構基因,進而建立了功能導向的長波紅外玻璃結構和組分設計方法; 3.發現系列組分長波紅外玻璃具有“可控整體晶化”的特性。闡明了典型弱共價鍵為價鍵特征長波紅外玻璃中普適存在的“類晶體中程序結構基元控制的均相核化生長機制”。 |
一等獎 |
武漢理工大學 |
陶海征、 林常規、 董國平、 趙修建、 王學峰、 喬 昂、 郭海濤、 顧少軒 |
4 |
利用CO2制備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制品 |
1.提出了“水份調控-CO2傳輸-碳化養護”協同作用理論,揭示了CO2在混凝土中的遷移規律,并提出了以碳酸鈣粉末作為晶種來加速CO2養護的理論; 2.提出了通過原料設計和燒成溫度及β-C2S與γ-C2S比例調控來制備自粉化低鈣水泥理論,揭示了其在CO2養護時的凝結硬化與微結構演變機理; 3.通過熱力學計算表明鋼渣的礦物相均能自發進行碳化;建立了鋼渣制品CO2養護參數與其力學性能的關系,揭示了碳化養護的鋼渣制品的微觀結構演變規律; 4.提出CO2處理再生混凝土骨料顯著改進其附著漿體及界面過渡區的微觀結構和性能,碳化產物與再生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產物發生二次反應,使得骨料與漿體界面區的更為致密。同樣,用CO2處理剛脫模的混凝土制品表面,可形成致密一體化的表面層,后續水化使得這個表面層更加致密。 |
一等獎 |
湖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河南理工大學 |
史才軍、 常 鈞、 劉松輝、 張婷婷、 張家科、 張海波、 曹明莉、 涂貞軍、 管學茂 |
5 |
高介穩阿利特微結構和熟料礦物相組成優化研究 |
1.發現存在遭受親電攻擊氧和其非成鍵電子數量是硅酸鈣礦物水化反應和水化活性的本質; 2.發現摻雜元素對阿利特晶體結構的調控規律,實現硅酸鹽水泥熟料中M3型阿利特向M1型阿利特轉變; 3.建立CaO-SiO2-Al2O3-Fe2O3-SO3五元體系高膠凝性水泥熟料熱力學和動力學相平衡理論,實現高阿利特含量與硫鋁酸鈣礦物共存。 |
一等獎 |
南京工業大學 |
沈曉冬、 馬素花、 王倩倩、 張 宇、 唐明亮、 潘志剛 |
6 |
水泥基材料水分傳輸及水致損傷 |
1.在國內首次應用中子成像技術,率先實現了對混凝土水分動態傳輸的可視化探測及追蹤,提出了水泥基材料水分時空分布的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水分快速侵入微裂紋初始階段的動力學規律,解決了水分快速侵入難以追蹤和量化的難題; 2.闡明了水分毛細吸收、滲透和擴散三種傳輸模式間的潛在關聯機制,創建了水、氣和離子非飽和傳輸性能統一模型;發展了低場磁共振測孔技術,首次發現了水泥基材料具有強烈的水分敏感性,揭示了納米孔干縮濕脹是水泥基材料體積變形的根本原因; 3.發現了混凝土凍融損傷梯度現象,揭示了損傷梯度對毛細吸水和氯離子傳輸的影響規律;建立了凍融作用下混凝土內損傷與應變的定量關系,率先提出了基于表觀熱膨脹系數和殘余應變的內損傷無損評價方法; 4.考慮混凝土實際服役條件,揭示了應力水平對水分傳輸的影響規律,提出了持荷損傷非飽和混凝土水分時空分布計算方法;揭示了荷載-凍融-鹽溶液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損傷劣化機理,實現了服役混凝土凍融損傷定量分析。 |
二等獎 |
青島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張 鵬、 周春圣、 王振地、 鮑玖文、 王 玲、Wittmann Folker H.、 趙鐵軍、 劉兆麟 |
7 |
模擬錒系核素固化材料的設計、固溶機制及穩定性研究 |
1.揭示了榍石-鈣鈦鋯石、榍石與模擬錒系核素(Nd、Ce)、U的作用規律; 2、揭示了鈰獨居石與模擬次錒系核素(Pr、Eu、Gd)的作用規律; 3.揭示了模擬錒系核素(Nd)在含鈣鈦鋯石和榍石晶相的鋇硼硅酸鹽玻璃陶瓷固化體中的賦存狀態; 4.揭示了自蔓延法制備鈣鈦鋯石的化學反應設計準則及模擬錒系核素Ce的賦存狀態。 |
二等獎 |
西南科技大學 |
滕元成、 李玉香、 吳 浪、 張魁寶、 黃 毅、 周時光、 趙驍鋒 |
8 |
水泥基復合材料組成-結構-性能一體化關聯的多尺度研究 |
1.建立了水泥基復材的力-電-熱-滲流特性與界面和孔隙微結構關聯多尺度模型,實現了界面和孔隙微結構調控水泥基復材力學和傳輸性能的“基因設計”,解決了水泥基復材物理力學特性與微結構和組成難以定量關聯的科學難題; 2.提出了任意凸形骨料周圍界面體積分數通用理論框架;發展了基于關聯函數理論的三維重構數值方法;建立了孔隙網絡逾滲閾值和曲折度關聯的理論模型; 3.開發了新的復雜凸形顆粒接觸識別算法,保證精度、效率提高120%,發展了復雜形貌顆粒高密度動態堆積方法,實現原位監測細觀結構實時演化。 |
二等獎 |
河海大學、東南大學、安徽工業大學 |
許文祥、 陳惠蘇、 蔣亞清、 雷 冬、 劉 琳、 朱志剛、 呂 忠、 蘇祥龍 |
9 |
中國傳統糯米灰漿科學機理及在建筑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
1.揭示了糯米灰漿具有類似貝殼“生物礦化”的形成機理,發現了糯米汁改善石灰漿性能的機理在于糯米中的多糖(支鏈淀粉)對石灰碳酸化過程的調控作用; 2.根據作用機理對傳統糯米灰漿進行科學改性,研制出了“開包即用” 型的糯米灰漿產品,使傳統糯米灰漿的性能得到改善,制備大為簡化,解決了糯米灰漿重新進入古建筑修繕和保護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 3.建立了針對傳統灰漿遺存中微量有機物的快速綜合檢測方法,為研究中國古代傳統灰漿的演進歷史、及有關考古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
二等獎 |
浙江大學 |
張秉堅、 楊富巍、 魏國鋒、 方世強、 楊 濤 |
10 |
編織結構的對稱群設計理論及單元分析方法 |
1.建立完整的編織結構對稱群理論體系。率先提出用點群推導編織結構單元、空間群推導編織結構的方法; 2.發現了二維編織結構可分為四種類型,三維編織結構可分為六種類型; 3.發現滿足空間點群和空間群對稱性的紗線交叉結構可設計為三維編織織物結構; 4.提出基于點群矩陣表示的自適應單元分析方法,發現纖維低密度區和局部負泊松比,揭示出空間曲面整體三維編織預制體的梯度性能變化規律,解決了整體成型復雜形狀三維編織預制體的性能分析和結構設計難題,為復雜結構工藝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5.發現了三維編織結構的類塑性,攻克了穩定編織結構的精確設計難題,實現了非均勻整體再成型曲面形狀編織結構的性能分析,并創造性地用于多孔隙材料的結構設計。 |
三等獎 |
河南科技大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馬文鎖、 朱建勛、 賈晨輝、 馬振宇、 李天興 |
技術發明類 |
序號 |
項目名稱 |
主要技術發明點 |
建議等級 |
主要完成單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碲化鎘發電玻璃工業化制備關鍵技術與研究 |
1. 模擬揭示了玻璃基板變形與多區域復雜溫度場溫度的相關性與規律,發明了獨特的寬玻璃基板多點支撐系統設計方法與裝置、通過溫度場分區及上下表面溫差精準控制,突破了大面積玻璃基板近軟化溫度的變形難題,為平穩傳輸連續鍍膜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2. 發明了蒸發源腔體內壁溫度補償并開發蒸發系統的多區控溫技術,確保鍍膜原料升華的氣相態物質均勻輸送到玻璃基板,制備的碲化鎘薄膜厚度均勻性偏差在±5%以內; 3. 開發了蒸發源與蒸發源間隔交替布局與控溫設計,實現了連續12天生產周期內玻璃溫度平穩控制及連續傳輸; 4. 開發并集成了改善碲化鎘晶粒質量、膜層缺陷修復、激光刻蝕電池串聯與封裝等技術,形成了制備碲化鎘電池規模化成套技術; 5. 發明了透光度范圍可調的彩色透光碲化鎘發電玻璃制備方法及其系列產品,提高了裝飾性,拓寬了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
一等獎 |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彭 壽、 潘錦功、 傅干華、 馬立云、 夏申江、 殷新建、 蔣 猛、 孫慶華、 謝義成 |
2 |
陶瓷微波制備關鍵技術及在異型制品和氧化物粉體的應用開發 |
1.闡明了微波加熱過程的熱效應、非熱效應作用特征和材料微波加熱機理,發明了針對不同介質損耗的陶瓷基粉體及復合材料可控快速合成的微波加熱方法; 2.發明了多種諧振模式的微波加熱集成技術。創新設計了單相循環通道及四分之一截止波長結構,自主研發首臺套2450MHz-915MHz 雙頻率微波加熱設備,解決了高頻率微波源對低頻率微波源干擾損壞的國際性難題; 3.揭示了微波加熱和輔助加熱協同作用對材料燒結熱歷程的影響,發明了適用于不同介質損耗材料的混合保溫結構和異型制品的微波燒結制備技術,拓展了微波技術的應用范圍。 |
一等獎 |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鄭州大學 |
張 銳、 王海龍、 范冰冰、 邵 剛、 趙 彪、 樊 磊、 關 莉、 張 帆、 高前程、 郭曉琴、 陳德良、 盧紅霞 |
3 |
超高溫柔性梯度隔熱制品設計與制備技術及在沖壓發動機中的應用 |
1. 針對高超聲速飛行器沖壓發動機超高溫、強振動、有限空間工作環境的熱防護嚴苛要求,提出了超高溫柔性梯度隔熱結構設計及制備方法,為不同工作環境的沖壓發動機提供了熱防護解決方案; 2. 針對梯度隔熱結構設計要求,研制出能滿足多種功能需求包括超高溫、柔性、輻射屏蔽、相變吸熱、可膨脹等的系列關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為新型沖壓發動機的高效熱防護提供了材料支撐; 3. 發明了高超聲速沖壓發動機用多層復合柔性隔熱制品制備的成套技術、專用工藝設備、評價方法及裝置,實現了大尺寸、復雜形面隔熱制品的工程化制備和快速評價能力。 |
一等獎 |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陳玉峰、 張世超、 孫浩然、 孫現凱、 胡利明、 方 凱、 鄧可為、 李懋強、 陳曙光、 石 興、 陶柳實、 閆達琛 |
4 |
基于復合漂白與生物質復合燃料煅燒高等級白水泥熟料關鍵技術研究 |
1.開發了白水泥熟料顆粒分級復合漂白工藝技術與裝備,解決了傳統漂白工藝出窯高溫熟料熱能難以回收的問題,大幅提高了水泥窯二、三次風溫度,熟料燒成熱耗明顯減低,漂白用水節約50%以上,顯著提高了水泥窯產量,確保了熟料白度和強度; 2.發明了石油焦與稻殼粉復合燃料煅燒白水泥熟料生產工藝系統,大幅降低了熟料帶入的Fe2O3含量,提高了產品白度,降低了熟料燃點,解決了預熱器結皮等問題; 3.綜合利用鉭鈮尾礦作為硅鋁質原料替代葉臘石,實現了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
二等獎 |
南昌贛亨行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南昌大學、江西銀杉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吳飛龍、 黃少文、 曾 嶸、 徐玉華、 劉偉和、 朱 杰、 羅 星 |
5 |
3D 打印混凝土建筑關鍵技術與設備開發及示范應用 |
1.建立了3D打印混凝土流變性和可建造性等方面的相關應用理論基礎,發明了3D打印混凝土材料性能測試方法及裝置,明確了流變性和可建造性關鍵參數和闕值范圍,構建了3D打印“油墨”料漿的質量監控體系; 2.發明了多功能3D打印頭為核心部件的首臺套大型混凝土建筑3D打印設備及表面平整刮板系統,實現了混凝土的連續穩定打印,3D打印混凝土建筑高度可達24米; 3.結合3D打印建造技術,發明了多功能及多尺度的組合混凝土結構設計方法;研發了3D打印再生骨料及粉體混凝土制備技術,開發了3D打印建造密封材料,保障了3D打印混凝土建筑的整體性能。 |
二等獎 |
遼寧格林普建筑打印科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 |
肖建莊、 都書鵬、 汲廣超、 楊錢榮、 丁 陶、 段珍華、 李 晶、 張青天、 李 壇、 韓 女 |
科技進步類 |
序號 |
項目名稱 |
主要科技創新點 |
建議等級 |
主要完成單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高水壓復雜地質超大直徑盾構隧道關鍵建筑材料研究與工程應用 |
1.采用材料功能復合及材料結構優化技術,發明了盾構隧道復合功能混凝土管片材料,實現了混凝土管片的高強、抗滲,抗爆裂、高阻抗、高耐久等高性能化,為超大直徑盾構隧道的非封閉內襯與管片疊合襯砌新結構型式設計與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2.發明了利用盾構產生的廢棄泥砂原位綜合利用技術,制備出高抗水分散、高抗水溶蝕和高抗滲等性能優異的同步注漿材料,有效解決了普通注漿材料應用于高水壓、飽水地質條件下易造成管片上浮、錯臺、變形以及地表沉降等影響工程質量以及盾構廢棄泥砂污染環境問題,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隧道結構的整體防水功能,實現了化害為益、化廢為寶、節省土地等環保效益; 3.開發了阻燃高粘度改性瀝青、無機阻燃礦粉填料,運用多級嵌鎖設計方法制備出集抗滑、阻燃,降噪多功能于一體的隧道路面瀝青材料。發明了“多功能復合層+應力吸收粘結層+半柔性結構層”疊合型瀝青路面結構,有效提高了長大隧道交通的安全性和結構耐久性。 |
一等獎 |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胡曙光、 鄧利明、 焦齊柱、 姚春橋、 李勇軍、 陳躍慶、 李 波、 丁慶軍、 王發洲、 馬保國、 李 兵、 肖明清、 黃紹龍、 王紅喜、 劉云鵬 |
2 |
高速鐵路板式無砟軌道自充填薄層功能材料關鍵技術及應用 |
1. 針對CRTSII、III型板式無砟軌道薄層自充填的高要求,發明了可控釋放型高分散超塑化劑和疏水締合型流變改性劑,實現了大流動性與高穩健性的協同調控;發明了多子型氣泡調控材料,解決了充填層表面氣泡多、斷面氣泡大的難題;研發了膨脹材料包覆改性技術,發明了歷程可控的復合膨脹材料,有效降低了充填層的開裂風險; 2.率先提出了Ca2+影響陰離子乳化瀝青穩定性的作用機理,開發了高性能乳化瀝青;建立了水泥乳化瀝青砂漿(CA砂漿)強度和彈性模量預測模型,發明離子螯合技術,研制出施工溫度可超過40℃的CA砂漿,突破了國外最高施工溫度35℃的限制,滿足了夏季施工的需求; 3. 建立了CRTSIII型板式無砟軌道自密實混凝土技術標準體系,提出多元膠凝組分、多尺度粒度匹配設計方法,將板式無砟軌道充填層自密實混凝土膠凝材料用量降低20%,實現了低膠材用量、高充填性、高體積穩定性的有機統一; 4. 研制了充填層材料的施工與快速無損檢測成套技術,施工效率提高1倍以上,材料損耗顯著降低,施工質量顯著提升。 |
一等獎 |
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揚州大學 |
洪錦祥、 譚鹽賓、 朱曉斌、 李 煒、 鄭新國、 徐 文、 喬 敏、 鄧 成、 楊 魯、 嚴 涵、 曾 志、 易忠來、 熊子佳、 左文強、 陸安群 |
3 |
水泥環境負荷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 |
1.發明了城市污泥干化、水泥焚燒處置及污染控制、利用水泥生產工藝分類處置有機污染土、電石渣絮凝脫水等技術,解決了水泥環境負荷調控的技術難題; 2.發明了高比表面抗堿中毒脫硝催化材料及SCR反應器脫硝效率控制裝置、硅藻土/鈣基復合吸附脫硫材料技術,構建了水泥廠減排氮氧化物控制模式的分級綜合選擇系統; 3.發明了水泥生產水足跡計量與在線控制、粉塵在線和噪聲全方位監測與環境負荷評價技術,實現了水泥生產全流程環境負荷的多維調控。 |
一等獎 |
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筑材料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金隅北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
崔素萍、 王亞麗、 陳旭峰、 龔先政、 劉 宇、 李 琛、 毛倩瑾、 蘭明章、 趙啟剛、 王志宏、 姜雨生、 劉衛民、 郝利煒、 馬曉宇、 王劍鋒 |
4 |
多組合三維立體定位布料通體陶瓷磚(板)的研發及產業化 |
1.開發了坯體增強增白技術、粉料干混及色料包裹技術,研制出通體布料陶瓷磚(板)的各色坯料,減少了色料用量; 2.研發了膠片定位通體布料、激光標記 圖案編號、噴印定位及噴墨滲透印花技術,實現了多圖案定位布料,標記,識別以及對位打印技術計算機信息化協同處理,達到了表面與坯體內部圖案紋理精確三維立體定位的通體裝飾效果; 3.通過引入增強劑、助色劑,優化了噴墨滲透面料配方,提高了產品耐磨性及墨水的滲透和發色性,產品仿石效果逼真。 |
一等獎 |
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劉一軍、 蕭禮標、 潘利敏、 汪慶剛、 王賢超、 謝志軍、 潘炳宇、 張松竹、 范周強、 張 電、 楊曉峰、 李 超、 閆振華、 趙 勇、 黃永信 |
5 |
水泥企業運營數字化系統開發與創新 |
1.開發了生產數據采集和處理平臺TIS(技術信息系統)、ERP生產管理子系統、 EMS(能源管理系統),構建了集過程監控、能源調度、數據分析和生產優化為一體的企業級管控平臺TES(TIS&EMS),建立了以數據為依據的能源消耗評價體系,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水泥生產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開發了營銷數字化系統、采購數字化系統、包括營銷、采購、財務、主數據管理等端到端業務全流程在線處理的共享服務中心系統,并集成了 OA、HR、財務等業務模塊、實時水泥運營過程中的各類數據,實現了業務鏈條的全過程采集和異常風險識別,達到標準化業務流程、增強風險管控、控制成本的目的; 3.研發了華新物流發貨標準化應用系統,集成前端營銷數字化系統及后端ERP系統,提供了稱重計量、出廠編號管理,流向監控,真偽查詢、客戶信用控制、客戶自助等定制化的系統功能,解決了傳統標準ERP產品在物流發運環節的瓶頸,提高了物流運轉效率和管控能力,實現了物流全周期管理; 4.開發了企業級一體化軟件研發平臺HAF(Huaxin Application Framework),可快速構建滿足企業業務需要的應用系統,減少因各種不同技術體系的應用系統所帶來的復雜的應用架構,降低軟件采購和運維成本;研發出輕量級數據服務交換中間件XBOX(Extend Box),為各種應用程序提供接口管理服務,實現跨操作系統、跨平臺、跨語言的互連互通,保障企業系統之間交互有序、便捷和安全。 |
一等獎 |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李葉青、 李宗式、 楊哲靖、 韓前衛、 葉濟群、 曹 平、 金 輝、 胡 陽、 史曉海、 袁 芳、 李 偉、 徐 煒、 王 偉、 藕澤生、 殷曉輝 |
6 |
高品質鍍膜膜系/功能綜合設計、調控及智能化制備與應用技術 |
1.開發了鍍膜膜系優化設計、在線光學檢測實時反饋并指導工藝參數修正的軟件,為開發功能膜系、提高膜層性能、實現穩定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2.揭示了功能膜材料與膜系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力學性能的相關性與影響規律,為膜系功能綜合設計提供依據,獲得了多品種、多系列鍍膜膜系結構; 3.開發出基于通用磁控濺射鍍膜玻璃設備制造太陽能吸收膜的工藝技術,成功生產出高吸收、低輻射太陽能吸收膜產品。 |
一等獎 |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建材(內江)玻璃高新技術有限公司、武漢長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汪 洪、 劉 靜、 余 剛、 賀 強、 王桂榮、 文 凱、 譚 歡、 王永斌、 邢 寧、 黃星燁、 孫志強、 楊中周 |
7 |
水泥回轉窯用綠色、節能耐火材料成套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
1.構建了高純鐵鋁尖晶石反應燒結合成的新理論,開發了控制氣氛和反應溫度的燒結工藝,實現國內外唯一的鐵鋁尖晶石工業化生產; 2.開發了過渡帶用鎂鋁尖晶石磚復合隔熱層新技術,解決了低體密材料與鎂鋁尖晶石磚同溫燒成的關鍵難題,顯著降低過渡帶筒體溫度; 3.基于拓撲無序結構設計耐堿蝕材料技術,開發出低鋁系列抗剝落磚,大幅提升使用壽命; 4.集成了自主開發的節能耐火材料,形成了水泥回轉窯成套方案配置,實現整個回轉窯的綠色、長壽、節能和輕量化,顯著降低水泥熟料熱耗。 |
二等獎 |
淄博市魯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 |
陳俊紅、 賈元平、 封吉圣、 候新梅、 朱 波、 李 斌、 呼志剛、 孫加林、 郭玉濤、 李 勇、 馬 橋、 蔣 朋 |
8 |
水泥窯煙氣碳捕集純化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工程化應用 |
1.研發了適合水泥熟料生產煙道氣控制要求的“三合一”高效多功能塔式煙氣預處理系統,解決了煙氣洗滌、脫硫、除塵,控溫等多個物理化學過程控制的工程技術問題,為CO2捕集提純凈化奠定了基礎; 2.通過組份創新設計,開發以羥乙基乙二胺(AEEA)為主要成分的低降解、易再生新型復合有機胺吸收劑,實現了水泥窯復雜煙氣CO2的高效、穩定吸收和解吸; 3.集成創新開發了首臺套工業化水泥窯煙道氣捕集純化系統,解決了與水泥窯生產系統協同耦合的系列技術問題,實現了水泥窯煙道氣CO2捕集、純化的工業化。 |
二等獎 |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連理工大學、安徽海螺建材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
汪鵬飛、 陳永波、 張永春、 任 勇、 李樂意、 周金波、 金 峰、 軒紅鐘、 陳紹云、 詹家干、 楊旺生、 葉 飛 |
9 |
水泥原料礦山智能化管控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 |
1.首次建成了集數字采礦軟件平臺、生產執行系統平臺、三維可視化管控平臺、智能調度系統、生產過程監控系統及礦山數據中心為一體的水泥原料礦山數字化管控及智能化決策系統,實現了水泥礦山資源的精細化開發利用、生產過程的智能管控; 2.基于建立的水泥礦山資源三維地質模型,發明了一種采出礦物品位均衡計算新方法,實現了礦山開采計劃的自動編制和動態優化,解決礦石品位分布不均衡情況下的質量平衡控制難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3.研發了在線自動配礦系統和品位異常自動處理系統,實現了品位異常智能化處理,解決了礦山品位波動大的問題,為水泥質量控制提供了保證。 |
二等獎 |
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長沙迪邁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速力科技有限公司 |
柯秋壁、 何申中、 陳 鑫、 鄭 剛、 詹家干、 王留俊、 奚小虎、 潘 偉、 夏強善、 李 燁、 胡忠武、 畢 林 |
10 |
非擠土植入式預制樁系列產品制造與施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
1. 基于非擠土植入式預制樁概念,創建了靜鉆根植樁的樁型結構設計理論和承載力計算方法,為工程化應用提供了技術理論基礎; 2. 研制了可適應多種特殊環境、復雜地質條件的竹節樁、復合配筋樁、超高強樁、耐腐蝕樁等新型混凝土預制樁型,提升了混凝土樁基性能和承載力; 3. 發明了異型樁內外雙重壁體式模具,研發了預制樁免蒸壓、泵送布料工藝技術,建成了立體化布局、自動化控制、精細化生產的預制樁生產線,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能耗; 4. 開發了全自動監控靜鉆根植鉆機,建立了預制樁非擠土靜鉆根植樁成套施工技術體系,減少施工泥漿排放70%,全過程智能控制樁基施工質量,實現了預制樁的不擠土、低噪聲施工。 |
二等獎 |
寧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學、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機械廠有限公司、上海市機械施工集團有限公司、寧波中淳樁基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
張日紅、 龔曉南、 王衛東、 王樹峰、 王奎華、 干 鋼、 龔秀剛、 周 錚、 陳洪雨、 邱風雷、 吳江斌、 嚴天龍 |
11 |
復雜條件下混凝土制品性能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 |
1.建立了基于電中性平衡、多曲率傳輸通道及非線性反應動力學的多種侵蝕性離子傳輸模型、離子濃度分布及疲勞損傷演化預測模型,提出了基于多相反應產物體積變化的混凝土微結構演變計算方法,發展了復雜侵蝕環境下混凝土制品性能預測理論和方法; 2.發明了適用于復雜條件的高靈敏混凝土性態監測多元傳感器,靈敏度比目前商用傳感器提高5-10倍,形成了復雜條件下混凝土制品多性態協同監測技術; 3.首創了適用復雜侵蝕環境下的生物核酸鋼筋阻銹劑(DNA),開發了系列植物型鋼筋阻銹材料;發明了鋇基改性、選尾礦渣/硅藻土類等功能生態型抗硫酸侵蝕防腐劑,有效提升了混凝土制品的耐久性能; 4.研究并揭示了溫度歷程對混凝土制品性能的影響規律和機理,開發了免蒸壓養護技術,發展了余漿、鋼渣、粉煤灰以及生產廢水等一系列循環利用新技術,為水泥制品行業實現節能減排提供了新途徑。 |
二等獎 |
河海大學、蘇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構件分公司廣東三和管樁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東浦管樁有限公司、寧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蔣林華、 蔣萬銀、 宋子健、 談永泉、 儲洪強、 濮 琦、 顧 越、 匡紅杰、 蔣 俉、 俞 鋒、 何友林、 朱海良 |
12 |
外循環生料立磨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
1.開發了外循環生料立磨終粉磨系統技術,有效地將研磨和分選進行分離,解決了傳統生料立磨存在的通風阻力高、系統電耗高的問題,降低了生料粉磨系統電耗; 2.開發了磨盤物料流速控制技術和具有篩分功能的磨盤擋料裝置,改善了料床的穩定性,降低了立磨系統的循環負荷,提高了立磨的粉磨效率,降低了輔機能耗; 3.開發了導料槽和高效清掃裝置,解決了物料輸送過程中的漏料問題,實現了清潔生產。 |
二等獎 |
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聶文海、 何小龍、 杜 鑫、 孫 建、 陳 軍、 狄東仁、 柴星騰、 丁再珍、 姚國鏡、 豆海建、 于 濤、 徐兵波 |
13 |
立式磨半終粉磨水泥技術的研究及裝備開發 |
1.研發了立式磨+球磨機組成的半終粉磨工藝系統,立式磨產生的進入成品的細粉量達到系統總產量的40%以上,水泥產品性能優良,系統綜合電耗低; 2.開發了立式磨進料緩沖+導流、雙擋料環等技術,并采用磨盤調速技術,穩定了料床、減少了大顆粒物料逃逸,降低了循環負荷、提高了粉磨效率,保證了設備穩定運行; 3.開發了立式磨振動值與主電機轉速調節、主電機電流與磨輥加壓壓力組成雙回路控制系統,保證磨機穩定、安全、經濟運行,為系統智能控制創造了條件;開發了系統遠程監控、故障診斷,提高了設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運維便捷。 |
二等獎 |
合肥中亞建材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葉衛東、 劉福永、 施 俊、 袁鳳宇、 鄧小林、 張志宇、 楊成鋼、 陳 飛、 遲 源、 熊會軍、 姚月新、 屠忠偉 |
14 |
航天飛行器分離裝置用高抗爆炸復合材料保護罩設計與制造技術 |
1.率先研制出航天飛行器分離裝置用復合材料保護罩,滿足了某型航天飛行器分離用最大藥量的設計要求; 2.發明了曲形板狀三維角聯鎖織物設計技術,攻克了三維立體織物成型多點陣列開口機構設計、多經軸張力自動化控制、織機整體電氣自動化控制配合等技術難題,滿足了保護罩高應變下高效吸能的要求; 3.開發了高精度、薄壁分離保護罩制造工藝、模具設計技術及多孔雙曲面封閉復合材料保護罩整體成型技術,制備出的大型薄壁保護罩具有高精度、凈尺寸的特點; 4.建立了線性爆炸切割分離復合材料保護罩的性能表征、測試方法和評價技術,為復合材料保護罩篩選、快速研制與驗證提供了依據。 |
二等獎 |
北京玻鋼院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
高紅成、 溫富寶、 閆承磊、 張 偉、 石廣興、 付朝軍、 唐澤輝、 李巨峰、 張 薇、 許亞豐、 劉建葉、 李嘉生 |
15 |
赤泥等多固廢協同利用理論及其在建筑材料中的應用 |
1.基于地學“熱液蝕變”理論,提出了赤泥煤矸石物料體系硅鋁質惰性礦物復合熱活化的新方法,有效提高了赤泥、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廢中硅鋁質惰性固廢膠凝活性; 2.闡明了隨著硅鋁質膠凝材料水化齡期的延長,存在硅對鋁的四配位同構效應,揭示了物料硅(鋁)氧四面體聚合度對膠凝材料硬化體中 Na+的固化機理,為赤泥等固廢綜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3.發現了赤泥、煤矸石、粉煤灰、高爐渣、脫硫石膏等多種固廢資源的復合協 同效應,研發了多固廢協同利用新技術,促進了多固廢的協同綜合利用; 4.開發了濕赤泥均化分散新技術,形成了赤泥基路面基層材料施工工藝,減少了赤泥干燥和脫堿的環節,實現了赤泥、煤矸石等固廢在公路基層中的高摻量和低成本利用,填補了赤泥基多固廢復合材料在路面基層材料中的應用空白。 |
二等獎 |
北京科技大學、中色十二冶金建設有限公司 |
劉曉明、 于廣業、 張 娜、 周曉峰、 蒼大強、 李 宇、 張玲玲、 莊澤峰、 王亞光、 尹海峰、 唐彬文、 李保忠 |
16 |
鋼渣/礦渣輥壓機終粉磨系統技術及裝備研制 |
1.開發了適合鋼渣/礦渣的輥壓機終粉磨工藝,研制了倉前均化裝置,使物料水分、粒度組成更加均勻,顯著提高輥壓機及系統的穩定性和運轉率; 2.開發了應用于鋼渣/礦渣的動靜態組合式選粉機,優化提升了分級功能,改進了密封結構,顯著降低了氣體阻力; 3.開發了可依據熱負荷智能調節火焰的雙層臥式燃氣熱風爐系統,具備爐膛散失的余熱二次回收利用功能,降低了烘干熱耗。 |
二等獎 |
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
侯國鋒、 何小龍、 孫金亮、 石國平、 褚 旭、 張 黎、 王明治、 楚一晨、 張 爽、 李 洪、 許 芬、 李洪雙 |
17 |
大理石瓷磚高溫結晶耐磨釉的研制 |
1.基于多元相圖研發了以鈣長石和剛玉為主晶相的透明耐磨釉,在顯著提高釉面的硬度、耐磨性和韌性的同時兼顧了通透性、立體感; 2.開發了獨特的熔塊制備工藝,通過優化熔塊預處理技術和燒成制度,促進了釉面鈣長石的析出,控制了晶粒數量及大小,保證了釉面的透明度和耐磨性。 |
二等獎 |
清遠市簡一陶瓷有限公司 |
楊君之、 江澤峰、 皮小萌、 黃海發、 吳芝雄、 高凌雨、 郭惠法、 饒忠偉、 寧麗文 |
18 |
爐排式垃圾焚燒用耐火材料技術集成與產.化制備 |
1.創新性研發了中低品位鋁礬土制備均質剛玉-莫來石原料技術、焚燒爐廢棄碳化硅磚再利用技術,制備出適用于焚燒爐剛玉-莫來石質、碳化硅質濕法噴涂料、澆注料、可塑料等系列化產品,實現了低值礦物資源和工業固廢的高值化利用; 2.優化了爐排式焚燒爐用耐火磚的性能和磚型,顯著減少了異型耐火磚的數量,有效解決了磚型復雜帶來的制造、建設、維修等難題,提高了效率; 3.創新設計開發了焚燒爐爐墻雙層拉固的風冷耐火磚和不定形耐火材料兩種爐墻結構,提高了爐墻的高溫穩定性,創新集成了重型爐墻和水冷爐墻焚燒爐用耐火材料成套技術,實現了安全、穩定、長壽化運行。 |
二等獎 |
通達耐火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高長賀、 占華生、 蔡斌利、 王峰裕、 張秀華、 劉淑煥、 孫伙長、 李智豐、 李金雨、 衛迎鋒、 王曉琳、 范明明 |
19 |
高防滑拋光陶瓷磚的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 |
1.探明了拋光陶瓷磚的微結構防滑機制,開發了新型防滑液,通過交聯結合形成微米級透明薄膜層,在保證產品光澤度及耐污染性能的基礎上,提高了防滑性能; 2.開發了防滑液的涂布工藝及其專用設備,實現了產品表面的均勻涂布; 3.開發出正打二次布料技術及設備,實現了面層薄而均勻,提高了產品平整度,減少了拋光磨削量,從而降低了固廢物的排放量。 |
二等獎 |
佛山市東鵬陶瓷有限公司、佛山市東鵬陶瓷發展有限公司、廣東東鵬控股有限公司、佛山東華盛昌新材料有限公司、清遠納福娜陶瓷有限公司 |
金國庭、 鐘保民、 祁 明、 姜安寧、 徐登翔、 曾志剛、 曾 權、 曾立華、 管霞菲、 吳建秀、 謝 穗、 范玉容 |
20 |
裝配式構件套筒灌漿連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
1.研發了適用溫度-5℃~10℃的鋼筋套筒低溫超早強高強灌漿料,建立了套筒灌漿冬期施工工藝,可有效延長北方寒冷地區預制構件裝配施工時間; 2.開發了基于阻尼振動法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套筒灌漿飽滿性檢測技術、微型檢測傳感器和檢測儀、套筒灌漿飽滿性效果評價軟件和信息化管理平臺,形成了有效的遠程監測檢驗技術,為套筒灌漿質量提供了保障; 3.研發了便攜式套筒灌漿料強制攪拌、灌漿設備和安裝施工系列機具,提升了裝配式建筑灌漿施工效率。 |
二等獎 |
北京市住宅產業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燕通建筑構件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智博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
楊思忠、 任成傳、 趙志剛、 劉 洋、 夏春蕾、 管 均、 劉俊元、 張印川、 張仲林、 李世元、 張全旭、 劉興華 |
21 |
高質感全通體瓷質磚產品的工藝研究 |
1.自主研發不規則形狀高強顆粒并優化顆粒級配,結合具有凹凸效果的模具,在表面定位噴不同裝飾效果干粒,實現了特制顆粒微凸起、模具壓制凹凸和表面干粒凹凸三者疊加的表面裝飾效果; 2.采用隨機漸變通體布料工藝和高通量調色系統,設置多個測試圖案噴墨塊,有效進行色調、層次匹配補色,達到表面圖案與坯體紋理的協調一致,通體效果自然逼真。 |
二等獎 |
佛山市高明貝斯特陶瓷有限公司 |
劉建新、 鐘健光、 何曉陽、 何國強、 余東海 佘昌熾、 葉 祥、 田國權、 劉建平、 陳鵬程 |
22 |
利用廢棄石粉、石渣制備高性能無機型人造石關鍵技術開發 |
1.開發了無機型人造石關鍵粘合劑、添加劑,提高了產品強度,廢棄石粉、石渣的摻量可達70%以上; 2.設計開發了無機型人造石配方組分,通過真空、振動、壓制、養護工藝,制備出高性能的無機型人造石荒料,實現了產業化; 3.開發出無機型人造石彈性軟磨料和拋光關鍵技術,提高了無機型人造石的光澤度。 |
三等獎 |
晉江華寶石業有限公司 |
林火煙、 楊躍武、 林清潔、 賴悅騰 |
23 |
高堿水泥專用外加劑的研發與應用 |
1.針對高堿水泥的特性,通過組分設計,開發了以烴基乙酸鹽等組分的專用外加劑,延長了水泥凝結時間,降低了早期水化速度; 2.采用醇胺類組分,改善了水泥漿體結構,提高了高堿水泥后期強度; 3.通過多元復合方法,制備出適用于高堿水泥的專用外加劑,有效改善了高堿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三等獎 |
安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臨沂宏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四川鑫統領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鑫統領萬象科技有限公司 |
許庚友、 陳 烽、 宋南京、 曾 君、 司宏振、 張 輝、 秦尤敏、 謝發權、 王志強、 江元華 |
24 |
超低能耗建筑用鋁木復合窗及耐火窗的研發 |
1.研發了超低能耗建筑用鋁木復合窗,采用木型材與鋁型材中間填充保溫材料、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的復合結構,通過合理設計4道密封及5道鎖點,提高了復合窗的保溫和密封等綜合性能; 2.研發了超低能耗建筑用耐火窗,采用真空加壓阻燃處理木型材,單片銫鉀防火玻璃、合理使用耐火密封膠條,其性能指標滿足超低能耗建筑要求,滿足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0.5h的耐火完整性要求; 3.鋁木復合窗中設計了獨特的鋁型材結構;優化了披水及暗排水技術,增強了防水及排水性能;鋁合金外框及中挺部分采用直拼結構,加強了組裝強度。 |
三等獎 |
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金隅天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
路國忠、 張佳陽、 趙煒璇、 高恒垚、 岳德國、 王 爽、 武 占、 劉 月、 丁秀娟、 尹志芳 |
25 |
玻璃熔窯高溫干法脫硫與過濾式除塵脫硝相結合的一體化技術 |
1.開發了玻璃熔窯煙氣高溫干法脫硫、過濾式除塵脫硝的一體化工藝,采用新型觸媒陶瓷濾管技術,實現了脫硫、脫硝、除塵一體化流程,取代了傳統煙氣處理工藝的高溫靜電除塵器及袋式除塵器,簡化了煙氣處理流程; 2.創新設計了獨立分室的新型除塵器,實現新型觸媒陶瓷濾管的分室精確裝配、各室獨立運行,滿足了在線不停機檢修的要求,提高了整體系統的可靠性和連續性; 3.開發了高溫(350℃)高效脫硫系統,提高了脫硫效率和后續除塵、脫硝、余熱利用等系統的運行穩定性。 |
三等獎 |
深圳市凱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吳 飛、 李金虎、 劉 科、 張立凱、 谷化強、 沈 浩、 時昌波 |
科技公益類 |
序號 |
項目名稱 |
主要科技公益點 |
建議等級 |
主要完成單位 |
主要完成人 |
1 |
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國浮法玻璃技術裝備創新研發攻關的組織與實施 |
1.前瞻性地提出了以創新提升超越引領世界水泥玻璃工業的“兩個二代”技術裝備創新研發的理念,系統性地制定出站位高遠、目標領先、任務聚焦、組織周密的“兩個二代”技術裝備創新研發頂層設計方案,與國家相繼提出的制造業強國、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戰略高度契合; 2.在全行業內首次全方位、大規模、系統性地調動研發資源,組織開展水泥、玻璃產業共性關鍵的攻關,并采用系統工程的組織方式,從政策、科技、標準三個子系統推進研發攻關的組織與實施,為研發工作的攻堅克難提供支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研發組織模式。 |
一等獎 |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兩個二代領導小組 |
喬龍德、 陳國慶、 劉志江、 彭 壽、 姚 燕、 潘東暉、 李廣明、 李葉青、 張忠倫、 孔祥忠、 張佰恒、 狄東仁、 羅 寧、 周麗瑋、 劉成雄 |
2 |
支撐建材行業綠色制造的綠色工廠多維評價技術與集成應用 |
1.以綠色制造工程實施目標為導向,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提出了由節能、減排、低碳、資源與循環、產品、管理等多個維度構成的支撐建材行業綠色制造的綠色工廠多維評價技術,并采用德爾菲法、敏感性分析法及熵權法相耦合的量化指標體系; 2.設計開發了建材行業綠色制造集成應用大數據平臺,包括基礎數據庫、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發布平臺等三大模塊,實現了建材行業綠色制造數據在線采集、云存儲、分析、綠色制造評價和結果發布、企業對標等的標準化線上服務,其中基礎數據在水泥行業、平板玻璃行業產能覆蓋率超過90%; 3.多維評價技術與大數據平臺集成,率先應用于建材行業綠色工廠創建及評價,支撐建材行業碳排放限額、能耗限額、取水定額、綠色建材產品、綠色工廠評價等系列標準研制,完善了建材行業綠色制造標準體系。 |
一等獎 |
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工業大學 |
尹靖宇、 李晉梅、 張 晉、 管 辰、 武慶濤、 孫博學、 韓光輝、 劉慶祎、 張 武、 魏建勛、 王瑞蘊、 周繼恒、 方 群、 李保金、 郭 利 |
3 |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技術標準 |
1.系統的提出了針對設計使用年限50年~100年要求的管樁防腐、耐久性相關性能指標; 2.針對管樁抗水平承載能力、抗震性能提升,提出了具有高延性的混合配筋管樁(PRC管樁)及其設計方法和樁身力學性能計算方法,可用于水平承載力要求高、高烈度抗震設防區域的樁基礎工程及基坑支護工程; 3.首次提出了管樁在地基處理、基坑支護領域應用的相關規定,填補了現有管樁相關標準對該領域應用沒有明確規定的不足。 |
二等獎 |
建華建材(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張 雁、 高文生、 王衛東、 周國然、 徐天平、 周同和、 鄭 剛、 李耀良、 張建民、 郭 楊、 張振拴、 侯偉生 |
4 |
建筑屋面系統抗風揭性能試驗方法研究和標準制定 |
1.解決了國內實際的安裝屋面系統是否符合現行國標GB 50009- 201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中風荷載設計值的驗證方法,為屋面工程的設計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2.開發了可以檢測單層防水卷材屋面、金屬屋面等各類裝配式平板屋面系統及屋面各部件的試驗方法,可直接驗證裝配式平板屋面的抗風荷載能力或抗風等級,驗證屋面材料的工程性能,找出屋面系統的薄弱環節,為設計施工方的加固和補強方案提供真實依據。 |
二等獎 |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蘇州有限公司、中國建筑防水協會 |
朱志遠、 朱冬青、 王 瀾、 余奕帆、 高敏杰、 尚華勝、 朱 斌、 吳 俊、 陳文潔 |
5 |
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國家標準研制及應用示范 |
1.提出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核心要素。包括8個一級要素、28個二級要素; 2.突出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系統化要求。基本規范8個一級要素,在邏輯結構和標準框架上更具有結構性和系統性,能有效指導企業自主創建以安全生產標準化為基礎的安全管理體系; 3.提出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一體化要求。隨著職業衛生監管工作職能逐步向安全監管部門轉移,社會以及企業對整合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監管力量、提高監管效率、減輕企業負擔提出了希望和訴求。為此,本標準提出了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一體化要求。 |
二等獎 |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中鋼集團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
樊晶光、 侯 茜、 陳 璐、 賈世國、 劉寶靜、 楊松柳、 張雪中、 葉堅新、 鄔開發、 石 興、 丁新淼、 田紹狀 |
6 |
生態人工微-細集料制備與應用共性技術與標準化探索 |
1. 提出粉料“量-質耦合效應”,定量表征制砂砂特性并建立機制砂質量分級標準與檢驗方法,發明了改進MB測試方法,為人工微-細集料的技術標準的制訂提供了科學依據; 2. 采用分析還原的方法系統研究了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特征與影響因素,證實機制砂混凝土力學性能、體積穩定性、耐疲勞、抗滲性等優勢,并從微觀結構闡釋其機理; 3.發現水泥基材料系統中細集料與凝膠材料之間的級配斷檔,利用尾礦等固廢作為一種微集料填補斷檔,明顯改善水泥基材料抗離析泌水能力,并改善其離析性能和耐久性; 4.形成基于級配優化與體積分析的高效精準的混凝土材料設計方法,實現C20-C120混凝土與自密實混凝土全計算設計; 5.研制了機制砂、人工砂的質量技術標準及其混凝土的施工技術規范,形成了相應行業、地方標準。 |
三等獎 |
武漢理工大學、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 |
沈衛國、 李北星、 王中文、 曹亮宏、 陳 瀟、 吳定略、 劉 冰、 周明凱、 查 進、 譚洪波 |
7 |
GB/T33544-2017《玻鎂平板》 |
1. 國內首次提出了波妹平臺的“可浸出氯離子含量”指標和限值,規范其檢測方法,有效控制產品的返鹵現象; 2.引入了“放射性核素限量” 、“甲醛釋放量”兩項指標,嚴格控制板材的放射性和甲醛污染,提升了板材環保水平。 |
三等獎 |
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張家港市盛港綠色防火建材有限公司 |
余學飛、 王祖潤、 葛庭洪、 謝 萌、 夏俊雅、 穆璐瑩、 段圓圓、 施 勇、 王 波、 姚 健 |